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此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也随之不断革新,审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对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相较于传统的审计工作,大数据的样本选择更加客观科学,避免了审计人员的主观思想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对审计结果真实性的影响。结合大数据技术,在审计过程中对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都会变的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依托数据库以及云技术的应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在权限范围内随时随地对审计目标的相关数据进行访问查询,进而节约审计时间,打破审计工作时间空间的限制。
当然,大数据为审计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一方面,大数据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集合,集合中的数据良莠不齐,有些缺乏识别度和连贯性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被识别和使用,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审计效率和真实性,虽然当前对数据的处理大多是由计算机来完成,但正处于发展阶段,审计工作人员对数据语言的使用和解读并不熟悉。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些技术的开发并不完善,运用大数据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导致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在审计工作中难以普及,另外,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工作需要依托云技术,一些数据被传到云端后,其安全性也难以保障,因此数据的保密与安全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由此,大数据技术时代对审计理论以及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理论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做好审计中各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在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审计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审计工作,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的审计理论,使其为审计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尤为重要,相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专业相关的新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原有审计人员新技术方面的培训,作为审计人员,我们也应该转变观念,明确未来审计工作的切实需求,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增强自身技能储备,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增加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对计算机的运用,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积极转变思维和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樊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