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基层审计的信息化,审计效率大大提高,推动了传统审计模式重新构建,对高人员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化审计监督体系已逐渐成为审计工作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审计人员必须拥有的职业能力。因此,如何打造兼具审计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高水平审计人员,成为现阶段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现实问题。
一、培育信息化理念。一是营造审计信息化的良好环境。审计人员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方法理念的创新,牢固树立数据产生价值的信息化审计思维。同时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审计系统对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作用,带动组织和部门共同推进信息化审计体系构建和方法运用。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思想上的宣传培训。部分一线审计人员认为利用以往的审计方式和经验,完全能够满足审计需求,学习审计信息化费时费力,不愿意做出改变,因此宣传教育引导和思想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发挥成功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用好案例讲座、宣传橱窗、信息网络推广等媒介方式,多维度展示利用信息化审计手段完成审计的成功案例,让审计人员学习了解信息化审计手段发现审计线索和提升审计效率的作用,增强学习信息化审计知识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二、树立大数据思维,创新审计模式。大数据分析思维方式形成于大数据分析审计工作中,也是中国创新计算机审计方式的基石。尽管广大审计工作人员已经对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审计工作有了较基本的了解,但大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仍处在探索阶段。审计部门要把大数据分析理念贯穿于审计实践的全过程,并指导审计工作人员根据“互联网+”、智能审计等新思维,拓展审计视野。另外,信息化审核与大数据分析运用结合,采用“总体统计分析、出现疑点、分散审核、系统研发”的方法进行审查。将信息化审计与成效提高紧密结合,采取“研究专题、深入提取、效果明显”的方法,实现审计成效二次飞跃。
三、培育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建立审计信息化核心团队。建立数据分析师队伍,研究各个业务部门数据的类型、内容和特点,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价值创造,组建各类型专业化审计团队,如审计专家团队、数据监测分析团队、信息技术审计团队等,保障审计信息应用和价值创造。二是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比如,可以举办大数据技术方面的培训班,邀请业内专家教授围绕数据挖掘、SQL语句模型构建、Python编程等方面组织人员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一支审计信息化核心队伍。三是制定信息化审计考评办法。鼓励具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努力钻研信息化审计技术,推动具有业务专长的人员多学技术。定期评选应用效果好的审计数据模型和信息化技术提升较大的审计项目,进行通报表彰,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审计领域,是一种新的技术与方法,要求审计人员树立数据审计理念并且要持续不断学习大数据的应用审计,以便更好地适应大数据审计的现实需要和审计信息化、专业化发展。(宁阳县屠玲玲、张鹏)